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8:45:00
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城市的呼吸。当春分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人民路的法桐,当大雪悄然覆盖二七塔的飞檐,郑州便在光阴的流转中显露出她深邃的面孔——一面是钢筋铁骨下蓬勃的现代脉搏,一面是烟火巷陌里绵长的旧日温情。这座城市的美,既在霓虹闪烁的CBD天际线,也在老街坊晾衣绳上摇晃的斑驳光影;既在商都遗址沉睡千年的陶片纹路,也在夜市摊主翻炒烩面时升腾的雾气。
袁小真是一位插画师,她用画笔将郑州的美、郑州的呼吸与心跳定格成永恒。在她笔下,郑州不再是一座被速度与效率定义的“火车拉来的城市”,而是一首关于记忆、温度的长诗。
袁小真的作品(资料图片)
候鸟归巢:从油画到插画的蜕变
2001年,袁小真从漯河考入郑州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那时的郑州,于她不过是一张朦胧的素描草稿:灰蒙蒙的天际线、嘈杂的火车站、老城区斑驳的砖墙。然而,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她逐渐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肌理。她常在绿城广场写生,看梧桐叶在秋风中翻卷如金箔;也爱钻进棉纺厂的家属院,听老人们用河南话讲述“纺织城”的辉煌往事。
毕业后,她像许多年轻艺术家一样北上,试图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寻找答案。北京的快节奏与疏离感却让她迷茫:“地铁里的人群像沙丁鱼罐头,而我的画布上只有冰冷的几何色块。”直到2016年,一场名为“查无此地”的展览成为转折点。她以“绿城——旧时光,你是个美人”为主题,用插画重现郑州的梧桐街道与老厂房。当观众在一幅《绿荫密织的法国梧桐街》前驻足落泪时,她忽然明白:“艺术不必追逐远方,真正的共鸣往往生于脚下。”
于是,她回到郑州,像候鸟归巢。油画笔被水彩颜料取代,画布上不再有抽象的呐喊,取而代之的是具象的温柔:人民公园早春的樱花雨、文博广场秋日的银杏道……“插画是更轻盈的语言,它能让城市的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袁小真说。
二十四节气:城市的呼吸与画家的心跳
袁小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城市系列《郑州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她与城市的一场漫长对话。不同于古人“观天象以定农时”的智慧,她的节气是城市的微观叙事——
惊蛰:碧沙岗公园里,樱花树的枝条上点缀着鲜艳的红色花朵,夹竹桃疯长,弥漫成粉色的花海,绿意盎然的草地上,几个人在野餐垫上休憩,温暖而愉悦。
小满:巩义宋陵,宁静的绿色田野上,一垄垄整齐的庄稼,像是大地精心书写的诗行,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吟着关于丰收的序曲。两个身影宛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在这绿色的乐章之上。那穿着粉色衣衫的人儿,双臂舒展,似在拥抱这满目的葱茏,身旁那身着深色衣衫的人,默默相伴,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轻抚下泛着温润而又生机勃勃的光芒。
霜降:跨越了3600年的商代夯土墙静静地矗立,几座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城墙下,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树下,孩童手握长杆正忙着摘柿子,掉落的果实,如同欢快的音符,跳跃、翻滚。
“节气不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是城市生命的律动。”袁小真拒绝照搬传统意象,转而捕捉郑州独有的气息:用灰蓝色调表现“雨水”时节的雾霾天,以晕染技法勾勒“处暑”午后骤雨的湿润感。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写实与想象时,她指尖轻轻摩挲画纸,笑道:“城市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史诗,我们每个人都是即兴的注脚。画笔下的郑州,是我记忆、情感与期许的叠影。我不过是个拓印时光的人,而郑州,是我永不干涸的墨。”
凝固的时光:追光者的记忆诗学
袁小真的创作清单里,有一类主题尤为特殊——老城夜市、胡同菜市、铁路旁的流浪猫聚集地……这些场景被她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
在《赶集》中,她画下凌晨4点的岳砦菜市场:摊主们支起竹棚,白菜堆成小山,三轮车的铃铛声与方言叫卖声交织成市井交响曲。她觉得艺术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一种公共记忆的保存。
袁小真的书架上,摆着她为《82年生的金智英》《步履不停》等书籍绘制的封面。这些作品与她手绘的郑州街景形成奇妙呼应:前者是女性视角下的情感密语,后者是城市观察者的理性叙事。“图书插画教我细腻,城市写生赠我辽阔。二者像两条河流,最终汇成我的艺术语言。”
2022年,她开始尝试视频创作。一段《郑州的街道》在社交媒体上刷屏:镜头扫过她笔下紫荆花盛开的任寨北街,背景音是早高峰的自行车铃声与河南梆子的悠扬唱腔。网友留言:“原来我的日常,竟是别人的远方。”
如今的袁小真,依然过着“一边撸猫,一边画画”的简单生活。但她对未来的构想愈发清晰:计划与诗人合作“诗画郑州”,用AR技术让二十四节气“活”起来;还想为阜民里片区创作系列插画,“让商城遗址的历史感与市井烟火碰撞出新火花”。
对于年轻创作者,她的建议朴素而深刻:“蹲下来,看看路缝里钻出的野草;抬起头,记住云朵掠过写字楼时的形状。郑州不缺故事,缺的是发现故事的眼睛。”
城市的灵魂,终究藏在最平凡的瞬间里。郑州的惊艳,正在于她永远能让人看见“另一副面孔”。袁小真的画笔仍在游走。她说,她愿做城市的“追光人”。而光,从来不止一种颜色。它可能是棉纺厂老厂房缝隙里漏下的夕阳,也可能是郑东新区玻璃幕墙上跳跃的晨曦。在这光影斑驳的褶皱中,郑州正以她独有的方式,书写着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美的史诗。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