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6:54:00
在岭南大地的暮春时节,佛山祖庙的檐角铜铃随风轻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佛山祖庙庙会如期而至。
作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25年佛山祖庙庙会以“岭南圣域 大美非遗”为主题,通过11个巡游方阵的恢宏展演、非遗市集与夜间经济的创新联动,充分展现出佛山广府文脉的深厚底蕴和文化活力。
在“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目标下,本次佛山祖庙庙会更是以文化为纽带,搭建了一座全国非遗展示的“大观园”,推动其从地域性节庆活动向“大湾区文化盛宴”跃迁,为禅城乃至佛山的文商旅融合与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禅城以民俗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佛山十番会展演。/主办方供图
当非遗展演与国潮文创同台共舞,当百年戏台与电音街舞交相辉映,祖庙庙会正以独特的文化语法,重构着现代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价值图谱。
定位跃迁:“一城之节”到“湾区之窗”
3月31日上午,佛山祖庙三门前鼓乐齐鸣,春祭仪典庄重启幕。
当天活动现场,天空中虽飘起小雨,但是仍不妨碍热情似火的市民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绕在祖庙正门前广场前和巡游路线两旁,举着手机、期待非遗巡游队伍的到来。
当天上午10点,非遗巡游方阵自双龙壁前浩荡出发,巡游路线上,11个特色方阵以宏大规模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多元的文化图景,开启了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态展演”
本次非遗巡游的11个方阵中,既有包含国家级非遗顺德人龙舞、省级非遗沙湾飘色等岭南特色传统元素,又兼具了黔东南州“苗山侗水”等佛山对口帮扶地区地域特色民族文化。
沙湾飘色。/主办方供图
在巡游的过程中,无论是铿锵飞钹的佛山十番会、南狮纳吉的岭南醒狮团、精武雄风的佛山真功夫等传统方阵,还是时隔十余年后再次参加巡游顺德人龙舞、凌空一绝的沙湾飘色、动感舞姿与独特乐韵并存的多彩黔东南方阵,都以精彩、独特的表演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非遗盛宴。另外,由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带来的舞动大头佛,其滑稽风趣的动作和憨态可掬的动作,也给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非遗巡游首次面向公众招募“最岭南”方阵,来自港澳地区代表、佛山企业代表以及国潮达人、非遗传承人、创意团队等市民代表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非遗手作,与精武功夫、佛山十番等方阵,再现“与民同乐”的盛景。
“最佛山”方阵。/禅城融媒记者贺勇摄
可以看到,在这场空前“豪华”的巡游队伍中,既有承载古制的传统非遗方阵,也有融合多元地域风情的特色歌舞表演,更有佛山、禅城青少年的加入,展现武术传承的年轻力量。
这种“本土非遗+区域联动+代际传承”的模式,也再一次彰显了佛山作为广府文化发源地的包容性与创新力。此外,今年佛山庙会期间,佛山地铁3号线的“祖庙庙会专列”以文化主题车厢串联广佛,进一步强化了大湾区的文化互通。
通过这场规模空前的非遗巡游,可以看到佛山祖庙庙会正在从“一城之节”升级为“湾区之窗”,并以节庆为媒、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岭南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强化佛山在大湾区文旅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功能拓展:从“民俗展演”到“城市营销”
佛山祖庙庙会,既薪火相传也与时俱进。其中,民俗文化的活化与创新,是本届庙会的另一大亮点。
万福台上,粤剧名伶演绎经典剧目,让戏迷们大呼过瘾;飞鸿馆内,功夫与醒狮表演吸引年轻观众打卡。庆真楼广场非遗市集中,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佛山狮头、石湾陶塑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摊位,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驻足打卡……
在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非遗魅力后,不少市民游客举起手机记录自己的非遗体现,不知不觉中成为佛山非遗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广者。
庙会期间,最具全市首位度的佛山“第一商圈”佛山祖庙——岭南天地商圈形成“磁场效应”:巡游路线除了老街区祖庙路、天地路等,也串联起岭南天地、岭南站、铂顿城等商圈,传统巡游队伍与现代商业形成超现实对话。
在岭南天地里,文化认同的建构呈现出代际穿透力,吸引国际品牌、国潮品牌、文创品牌首店等入驻。HEA的年轻的设计师将龙狮的元素植入潮牌卫衣,全国首家范思哲高定香氛独立形象吸引众多消费者前往打卡消费,Z世代用Vlog解构传统民俗的文化密码这种跨代际的文化共振,使城市记忆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可持续传承的文化链条,体现了禅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旺盛的消费人气以及无限的商业潜力。
而在不远处的鲤鱼广场的潮玩市集,则以“庙”趣横生的方式,打开了佛山祖庙庙会体验边界。该市集从“对诗赢礼”互动游戏到汉服快闪潮流项目,从国风嘉年华到潮流音乐派对,应有尽有,并以丰富有趣的表演串联起传统与当下,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沉浸其中。
在A11铂顿城商场,聚集荟萃岭南文化、武术、粤语等元素,融入现代青年喜欢的水幕声光、功夫街舞、潮流随舞、青创市集、古风交友、汉服巡游等活动,不仅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也国潮潮创方式塑造千年祖庙的赛博世界,进一步提升祖庙文化IP传播力,成为人们认识佛山、禅城的文化新标识。
夜间经济的加码,则为城市营销注入新动能。祖庙博物馆延长开放至晚间9时,粤剧夜场与铂顿城等商业体的主题市集联动,打造“夜游、夜赏、夜购”全链条业态,进一步放大民俗活动对城市营销的效应,让佛山祖庙庙会变得更可传播、更可互动。
通过“非遗活化、场景扩容、夜间赋能”三大策略,2025年佛山祖庙庙会在展现佛山非遗文化活化创新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节庆的时空限制,将民俗资源转化为城市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佛山、禅城进行“城市营销”的重要一环。
禅城路径:以民俗文旅赋能撬动城市能级跃升
当前,随着流量为王的时代到来,差异化、个性化的超级文旅“IP”成为制胜法宝,而佛山祖庙庙会的价值跃迁,本质是文化符号的IP化再造,为城市发展带来“破圈”走红的机遇。
近年来,禅城紧随时代潮流步伐、抢抓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的时代红利,大力开展禅城格调提升工作,推动岭南文化创新发展,探索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新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塑造具有岭南味、年轻态、时尚感、国际范的“佛山之心”城市形象。
作为千年佛山的承载地和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禅城唱响“最佛山”的底气,也是禅城实现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做活、做“火”民俗文化活动,以民俗文化激活文旅新密码、以民俗文旅赋能城市发展,澎湃“佛山之心”的发展动能。
如今,这股动能已经在禅城涌动起来。当行通济、佛山秋色、祖庙庙会等民俗形成文化矩阵,禅城也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构建起独特的文化辨识度。这种软实力提升带来的连锁反应,在推动禅城文旅融合、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
学生在市集中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互动。/部门供图
民俗文旅赋能文商旅融合,打造文化IP新标识。2024年以来,禅城区积极推动“民俗+文旅”的文旅赋能模式,把传统的文化场所变为文旅消费场景,以岭南文化民俗推动城市格调提升,推动祖庙博物馆和南风古灶夜游开放,开发梁园景区夜游演艺项目,成功活化和打造佛山秋色、行通济、游朱紫、佛山祖庙庙会、孔子诞、霍氏家庙等品牌,让老故事讲出新文化。
民俗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塑造城市面貌新颜值。2024年,佛山古镇和石湾美陶湾两大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以“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后适安里古民居群,不仅建筑面貌重塑光彩,更引入香云纱、蔡李佛拳等非遗项目,形成“非遗生态社区”;在街道城市更新中嵌入文化理念,以社区“微改造”方式的任围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展示着佛山传统历史风貌,也改出新旧融合的新颜值,成为许多年轻创业者的理想之地。
民俗文旅赋能产业发展,点燃城市发展新动能。2024年在民俗文旅赋能模式下,包括佛山祖庙庙会的禅城“十大民俗”活动,吸引无数市民游客来体验禅城“最佛山”的岭南味。
据统计,2024年,禅城区接待游客1288.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4%;旅游收入127.15亿元,同比增长32.9%,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禅城区文体娱乐业规上企业新增40家,占全市(新增63家)比重63.5%;全区存量109家,占全市(243家)44.86%,新增企业入库后,禅城区占比48.69%。可见,民俗文化赋能现在正成为点燃禅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在佛山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愿景下,禅城区提出要抓文商旅创新,以文化聚目光、以旅游聚来客、以消费聚人气、以贸易聚商机,推动文化、旅游、消费、贸易协同创新。仅2025春节前后,禅城区住宿经营场所接待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29%,增速位于全市前列;全区实现旅游收入8.92亿元,发放消费券等消费补贴2.5亿元、带动消费金额21.90亿元。
由此可见,如今的民俗文化成为驱动城市更新的新引擎。当民俗叙事与城市发展形成共振,便能转化为驱动能级跃迁的超级能量场。接下来,禅城区将持续在“音乐演出、微短剧、沉浸式演艺、潮流体育、时尚零售、城市漫游”六大新赛道上发力,以民俗文旅赋能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为禅城区这座千年古城打造具有岭南味、年轻态、时尚感、国际范的佛山之心注入文化新动能。
文/禅城融媒记者贺勇 通讯员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