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明明吃饱了,为什么还吃得下甜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0:08:00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

据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饭,一个用来吃甜点。无论吃得有多撑,永远有甜点的一席之地。

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脑中本该抑制食欲的关键神经元,在面对甜食时,却会刺激食欲,告诉大脑“我还能吃”。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新研究,讲述大脑在面对甜食时的“双标”表现,并教你科学克制糖瘾。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徐梦莲

大脑对甜食很双标:有糖就吃

与其说“甜食胃”,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甜食脑”。

当我们吃饱时,大脑中抑制食欲的神经元——POMC神经元,会被激活并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就像在对身体说“别再吃了”。

而在上述研究中,德国马克思·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面对甜食时,POMC神经元竟有两副面孔。

即使吃饱了,在甜食面前,POMC神经元却会“背叛”身体,一反常态,改为促进释放β-内啡肽,它会促进食欲,告诉大脑“有糖、快吃”。

不仅如此,刘健表示,β-内啡肽还会与大脑的奖励中心相互作用,让我们在吃甜食时觉得又开心又满足

因此,吃饱了还想吃甜食,真不是意志力薄弱。

甜食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

发表在《细胞代谢》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高脂肪和高糖食物会改变我们的大脑。

如果经常吃,即便是少量食用,未来大脑也会精准地提醒人们再次食用这些高糖高脂食物。

研究人员解释:当人们天天食用高糖高脂食物后,大脑会建立连接,下意识地偏爱这些食物,更喜欢选择高脂高糖的食物。

肠脑轴是指肠道和大脑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种机制形成的双向交流系统,不仅调节着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等生理功能,还深刻影响着情绪、认知、行为等心理过程。

研究发现,一旦甜食进入胃肠道,肠脑轴就会被激活。肠道神经受到刺激,大脑随之释放摄入更多糖的信号,使“甜食偏好”持续存在。

如何有效克制“糖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糖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控制“糖瘾”,最好从以下5件事入手。

主动做减糖训练

尝试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逐渐控制摄入量,肥胖、糖尿病、胃肠功能弱、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对普通人来说,日常饮食中的主食、蔬菜、水果就能满足每日糖分需求,如果当天吃了其他含糖量高的食物,可减少主食摄入。

限制甜饮料

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糖含量大于等于11.5毫克/100毫升属于高糖饮料。

少吃甜味食物

平时喝奶茶、吃起酥面包、蛋卷、夹心饼干、威化、曲奇饼干等甜食要注意适量;烹饪时可用陈皮、醋、柠檬汁等代替糖。

学会看食品标签

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糊精等排在配料表前几名的食品,一定要少买。

在外就餐时要注意

减少在外就餐次数,多在家吃饭,能更好地控制糖摄入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