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每一粒创新种子安心生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7:22:00    

徐运源

知识产权是高质量发展的“刚需”,是城市竞争力的“硬核”。

今天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24日,长沙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2024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况。过去一年,长沙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以服务创新创业创造主体为核心,加快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交出了亮眼答卷——

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中跃居第32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61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2.4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97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8.29件;有效商标注册量56.81万件。查处商标、专利行政案件1100件;2400万元单案判赔额刷新湖南专利侵权赔偿纪录……这座创新之城,正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行动向外界宣示:每一份创新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份创造都应该被保护。

建长效机制 筑起创新保护“立体屏障”

对于长沙族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晓斌来说,过去的一年特别难忘。面对行业龙头德国某公司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族兴由于维权经验和能力不足,一审败诉,面临巨额赔偿、产品禁售等一系列不利后果。关键时刻,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伸出援手,助力族兴检索到关键证据,实现二审反败为胜,挽回上千万元经济损失,使族兴在新三板重新挂牌并恢复投资2亿元的5000吨/年生产线建设。

当专利官司落下帷幕,梁晓斌感慨:“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4月23日,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湖南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这一案例作为2024年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对外发布,展现了长沙优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向宇介绍,长沙着力构建“严惩侵权协助维权”长效机制,从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彰显最严保护态势、完善协同保护格局等多方发力,目的就是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各类创新创业创造主体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过去一年,长沙全面施行《长沙市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地方性法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市人民检察院等8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协作的意见》,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备。

新闻发布会上,市中级人民法院介绍的中联重科诉某公司专利侵权案引发关注。这一判赔2400余万元的案件,不仅创下湖南专利侵权案件赔偿额新高,更彰显长沙树立知识产权“严保护”标杆的决心。

过去一年,长沙常态化开展守护知识产权“铁拳”“雷霆”“昆仑”“剑网”等专项行动,查处商标、专利行政案件1100件;公安机关知识产权领域刑事立案85起,刑事打处305人;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知识产权犯罪案件51件88人,提起公诉84件269人;全市两级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7856件,审结7414件。

市中级人民法院精心培育“长小知”品牌,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定制化司法服务;市人民检察院加强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协同保护,与市市场监管局等4家单位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市公安局创新推出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测评模型,帮助500余家企业开展风险“体检”,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传统的事后打击向事前预防转变;市司法局着力提升仲裁服务效能,精准把握企业在技术转让等领域需求,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方案;市市场监管局建立商业秘密“云存证”系统,推动商业秘密保护实现永久性留痕、全过程管控,系统注册企业数量达653家,存证超717万余条……这些做法和举措成为长沙完善协同保护格局的生动注脚。

畅转化路径 架起成果变现“高速通道”

一项关键技术破解了传统建材行业“高能耗、高污染、不可再生”的难题,却藏在“深闺”无人识……去年5月,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中,中南大学通过盘点挖掘,帮助该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并为学校带来1500万元的专利转让费和价值8500万元的技术增资。

今年,中南大学邓德华教授团队“气凝晶保温材料与相关建材及其制备技术”专利成果产业化的故事,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通过近一年时间,该技术成果已批量化生产,保温板材产品在多个重大项目规模化工程应用,累计推广超10万平方米。据测算,每万平方米应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吨,相当于种植6600棵树木。

知识产权保护,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只有保护与运用结合,才能让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为此,长沙着力畅通驻长高校就地转化和企业自主实施两条专利产业化路径,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赋能重点产业。成效看得见——

加速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出台《长沙市促进专利转化运用若干措施》,全方位推进驻长高校专利转化,实现转化金额8亿元。

加速壮大专利密集型产业。推动实现专利转让许可10091件次,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582件,备案产品上年度销售额797.96亿元,领域涉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114家,湖南大学、铁建重工两个案例入选全国专利产业化十大优秀案例。

加速放大知识产权金融效应。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实现质押融资34.94亿元,惠及企业155家,长沙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实践入选《2023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

当知识产权成果“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的问题一个个被破解,专利产业化的故事在星城遍地开花: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专利密集型产品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在工业企业废热回收利用超2000套,销售额超50亿元,年减碳超3000万吨,助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将专利技术转化到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使其成为公司主导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标准,全球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35.19%,形成“专利—产品—标准”协同发展的全球化模式……

强服务能力 打造创新主体“温暖港湾”

一件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最快多少天?长沙用服务作答。

去年7月,湖南恩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研发突破,以此申报多项专利用于保护关键核心技术。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其开通专利快速预审通道,提供专利批量预审服务,助力企业核心技术快速实现专利组合布局。其中,最快获得授权的专利仅历时一个月。

“通过快速预审可以更快获得专利授权,有利于我们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增强技术核心实力。”恩智测控总经理助理罗倩倩说。

知识产权服务,对于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沙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快速预审、快速预警、快速维权三大专业服务能力,知识产权工作社会满意度稳步提高。

以提升快速预审能力为例,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成升级建设,新增大健康预审产业领域,审查覆盖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截至目前,经预审合格的专利申请,累计授权超10000件,授权周期整体提速85%以上,其中,为湖南大学王耀南院士团队、山河智能等40余个团队和单位提供56批次批量预审服务,培育高价值专利申请500余项。

快速预警能力提升方面亮点也不少。发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国家级专利导航基地等平台作用,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化前景较好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布局、专利导航、风险排查等服务,为23家企业排除知识产权风险100余项。其中,为湖南晶瓷公司快速完成手机盖板微晶玻璃产业的知识产权风险评议,推动研发产品全球首发。

在提升快速维权能力方面,长沙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设立一站式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窗口。建立纠纷调解专业平台,整合行业协会、专业调解组织等各方优质调解资源,构建联合调解模式,快速化解550件专利纠纷案件。其中,三顿半与西子健康的专利侵权纠纷2周内达成和解,有效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

知识产权保护已镌刻成为长沙的亮丽名片。站在新的起点,侯向宇介绍,长沙知识产权系统将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专利转化运用促进、创新型企业强基和登峰、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指数提升、海外知识产权护航“五大计划”,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蓄势赋能。

可以预见,当创新的基因与保护的力量深度融合,长沙这座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城市,奔向科技创新高地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