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7:45:00
24秒,从奶箱到餐桌,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惬意地在家喝上优质放心奶。
24小时,从牧场到城市,好一多工人接力奔跑,将鲜奶送到消费者手中。
24年,从“作坊”到“智造”,好一多在创始人张琴的带领下,以匠心铸就品质,占据贵州鲜奶90%的高端市场份额。
…………
2001年诞生至今,好一多坚持优奶源、拓产品、兴“智造”,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贵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在包装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打包鲜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21世纪初,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彼时,在一家乳制品贸易企业上班的张琴萌发了“下海”创业的念头。她看准了贵州乳业的两大痛点:奶源不佳、鲜奶市场占有率低。
2001年,张琴和丈夫拿出所有积蓄并抵押房子贷款创业。但赛道在哪?她并不清楚。
这一年,经过不断学习考察,张琴找到了保质期短的巴氏鲜奶这条细分赛道。
在贵阳近郊,张琴租下好一多首个奶牛场,并率先在全省采取当时国内方兴未艾的“小区模式”,一举解决奶源问题。
在自动化生产车间,鲜奶正在通过运输带传输到包装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小区模式’就是由企业建设标准化的集中挤奶厅,从而保证奶源质量。”张琴说,包装环节好一多采用不添加塑料的“环保屋”,将健康绿色融入产品基因。
此后,好一多两款拳头产品——原味鲜奶和酸奶,凭借新鲜味美迅速占领市场。创业之路连战连捷,并得到贵阳市政府关注,张琴感觉无比幸运。
2010年,好一多斥资3亿元,在贵阳市修文县打造了世界标准的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从新西兰甄选引进4000头优质荷斯坦奶牛。此后,好一多鲜奶日产量从30吨逐渐提高至200吨,原奶品质远超欧盟标准。
伴随民营经济的磅礴发展,“万桥飞架”铺就县县通高速,贵州发生巨大变化,也让好一多销售半径扩大至500公里。
在质检室,工作人员正在将牛奶进行取样检测。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依托贵州优质农产品资源,我们研发了猕猴桃、抹茶、折耳根等多种口味的奶制品,产品种类达30多种。”张琴透露,好一多每年在技术创新投入占企业预算的10%。
进入智慧互联网时代,“指尖购”“刷脸付”等“智慧生活”无处不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成为主流。
2020年,好一多“新鲜订”平台上线。消费者打开好一多微信小程序,便可足不出户订奶,可以指定配送日期,当天就能尝到下线24小时内的奶制品,让消费者实现订奶自由。
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数据监控平台工作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在好一多“5G+全连接数字工厂”里,一头头戴上“电子耳标”的奶牛高大壮实。耳标实时记录着奶牛采食量、活动量等信息,饲养员通过手机即可高效照护。
“基地大数据平台可实时对养殖、加工、销售等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以销定产’‘以产定养’的数字化模式。”张琴介绍,将奶源、生产、营销、管理四个重要关键点进行数据整合,不仅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合格率也有所提升。
如今,好一多拥有奶牛近万头,网点2000多个,覆盖全省82个县,2024年实现税收5000多万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成为贵阳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企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丽华 谌思宇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陈发文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