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7:12:00
■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青少年读者应当在纸质阅读的深度耕耘与数字阅读的广度拓展间保持张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重要途径,是青少年成长的坚实阶梯。置身于数字化时代,人类引以为傲的深度阅读能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信息碎片化导致的知识结构瓦解,多媒体刺激引发的元认知能力萎缩,即时反馈机制逐渐培育的思维惰性……面临数字化阅读时代的集体困境,我们需要审慎思考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弹性边界,让跳跃的超链接与静谧的书页达成动态平衡。
传统阅读主要是指通过纸质书籍或报纸来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应该说,每个读者最初的阅读体验基本都来源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小学语文课本扉页的油墨清香,《唐诗三百首》插页间夹藏的枫叶书签……这些浸润着纸质书香的启蒙时刻,都在读者的认知结构中刻下了独特的精神标记。在多重感官体验下,纸质阅读带来了沉浸式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有助于读者保持长时间的深度阅读。
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介终端的迅猛发展,以电子书、有声阅读、视频讲书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受到读者的追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VR、5G、物联网等便捷的数字服务让万卷书变得触手可及。《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7亿,同比增长7.53%,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占网民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50%。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和共享性更加突出,在早晚通勤的地铁上、朋友聚会的空隙里、出差候机的等待中……数字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悄然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契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数字阅读依然需要静下心来、耐着性子,避免“浅尝辄止”式的短平快、碎片化阅读。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在自发实践这种融合路径:地铁上“刷”电子书,下班后读纸质书;网络上看书评导读,再去图书馆翻看原著……传统阅读赋予我们深度、安静与沉淀,数字阅读带来便捷、多元与共享。正是两者的结合,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多元、可持续的阅读生态。
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优质内容永远是稀缺品和必需品,因此要坚持内容为王,这也是“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的关键所在。当优质内容遇见创新表达,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非但不会消亡,反而能绽放出更璀璨的思想光芒。只有不断推出富有时代气息、有品位、有格调、有温度的精品佳作,才能真正厚植书香底蕴,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在“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融合育人功能。作为集聚“最大流量”的阅读区,学校图书馆既要保留纸质阅读区,也要加快智能化升级,创设虚实融合的多元阅读空间。当前,部分学校图书馆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准确把握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阅读需求,除了及时开设电子阅览室,还逐渐配备纸电联动系统,开设纸电联动主题书架,学生通过一键扫码即可实现纸质书与电子书无缝切换,在快速试读中完成精准选书。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中小学图书馆以智慧场景为牵引,通过采集学生在馆内的行动轨迹和阅读数据,为每一位读者创建数字人形象,积极联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展线上“阅读成长营”,提供更多可欣赏、可社交、可分享的阅读场景。
在脑机接口技术萌芽的今天,阅读革命正走向人机协同的新纪元。技术革新带来的不是替代关系,而是阅读生态的重构。青少年读者应当以思维主体性驾驭技术工具,在纸质阅读的深度耕耘与数字阅读的广度拓展间保持张力,培育“既具人文底蕴,又有数字素养”的复合型认知能力。
当“Z世代”青年在图书馆古籍部查阅《永乐大典》影印本,同时在平板电脑上调阅数字校勘本,两种媒介的和谐交响正谱写新的文明乐章。这种阅读范式的革新,不是传统的消逝,而是文明基因的数字重生。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6日 第03版
作者: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