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4:39:00
周末假期,学生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李村新华书店挑选书籍。张鹰摄/光明图片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第二小学西校区,学生在阅读书籍。胡江涛摄/光明图片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小学学生在校园里快乐阅读。新华社发
【记者调查】
今天,科技飞速发展,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浅阅读盛行,知识似乎“唾手可得”。
面对碎片化、影像化阅读的考验,孩子们如何才能保有聚精会神、细细品味的深度阅读能力?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份属于阅读的专注与沉浸?在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师生家长、请教专家学者,共同求解。
AI背景下的阅读:快节奏与专注力的博弈
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张欣(化名)正在使用AI辅助孩子阅读。她认为AI像一位无形的老师,能根据孩子的喜好推荐书籍,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那种互动故事,AI会留下问题‘你觉得主人公接下来会怎么做呀’,孩子会跟着想、跟着问,自然而然就养成了边读边琢磨的习惯。”
高中生李响(化名)喜欢读书,他在查一些历史事件背景、主要人物时用过AI作为阅读辅助。“AI能快速获取大量概括性信息,帮助我初步搭建知识框架,比较有用。”他告诉记者。
AI的便捷性在学校阅读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浙江省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校长、语文教师周国平坦言,他给学生上“晨诵课”时,会用AI帮助解读和分析一首新的诗歌。“这些解读和分析,能让我加深对这首诗歌创作过程和背景的了解,极大地扩充了信息量。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寻找相关的阅读信息,比如,让它帮我列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人物传记。”
然而,AI便捷性的背后,也隐藏着对孩子思考能力的侵蚀。一名来自天津的高三学生透露,当他借助AI进行课外阅读时,AI常常以相同的“套路”回答问题,这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生对AI的不当使用,也让周国平颇感无奈:“我们布置一些跟阅读相关的任务时,有的学生根本不读,直接用AI产出答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肖晋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阅读倡导人。他在采访中提到,对话式AI通常提供即时、简洁的答案,这可能使部分孩子更难沉下心来完整阅读一篇长文或一本书。
“AI生成内容节奏快、刺激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孩子反复咀嚼文字、深入思考的空间,也不利于长期专注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深度阅读需要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肖晋说。
重拾良好阅读习惯:尊重偏好比强行推荐更重要
采访中,大部分孩子和家长都表示“平时经常读书”,但被问及“深度阅读能力”时,则大多面露难色,表示无法判断自己或孩子在读书时是否实现了深度思考与探索。
有了AI辅助,孩子们的阅读场景正在被悄然重构:他们不再需要反复琢磨文章的主旨或逻辑结构,AI已经提前“总结”好了;他们不用花时间去查阅字典、文献,AI可以替他们完成解读和归纳。孩子们的阅读主动性、耐心、独立思考能力正在面临考验,阅读也极易从“深入理解”变为“快速获取”。深度阅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养成?
不同学段的多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喜欢读书、养成阅读习惯,得益于身边浓厚的阅读氛围。
“深度阅读不是靠读一两本书来完成的,而是在一个‘有书、有氛围、有交流、有情绪和价值共鸣’的生态中慢慢生长的。”肖晋说,“多年来,我坚持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一起讨论阅读体验,努力实现代际的精神共振与深度连接,以此促进孩子的深度阅读和精神成长。”
肖晋提出,在AI时代更应分龄引导、因龄施教。学龄前,要抓住阅读黄金窗口期,以亲子共读为核心,通过互动讲故事、提问预测情节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小学低年级,应在识字基础上扩展阅读兴趣,通过家校协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意识到,尊重孩子的阅读偏好比强行推荐“该读的书”更重要,避免将读书变成硬任务;小学高年级,应引导孩子注重阅读的题材拓展和思维提升,激发深度参与,同时帮助他们提高AI素养,例如教会孩子识别AI生成内容的幻觉和漏洞、学会质疑和判断;中学阶段,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引导他们通过主题阅读、读书辩论等形式,培养深度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