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1:02:00
2020年的春天,作家蒋理翻开案头泛黄的《苏东坡集》,读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时,突然泪流满面——“定慧寺的卓契顺能徒步三千里为东坡送信,我为何不能重走一遍东坡足下的苏州?”自此踏遍苏州城内外,整理出苏东坡六访苏州的完整行迹,更发掘出明清文人绵延数百年的“东坡追慕”现象,最终将这段追寻写成《在苏州寻找苏东坡》一书。
光影墅文化空间中蒋理写就了《在苏州寻找苏东坡》
双向奔赴的文化情缘
早上8点,定慧寺巷罗汉院里一片宁静,蒋理长久凝视着碑廊里的《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试图感受那个叫卓契顺的定慧寺杂役那句宣言般的话:“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
这个苏州汉子,带上东坡家人的亲笔书信,带上定慧寺守钦长老的诗文,三千里路,孤身一人。苏东坡在他的文章中留下了简单但也惊心的记叙:“绍圣二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遍尝风餐露宿之苦,几乎死于毒雾中的卓契顺,就靠着“行即到耳”的信念坚持了下来。苏东坡当然明白这数千里为他奔赴而来的情义,便询问卓契顺“可有所求”,希望尽自己所能给予回报,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
但没有所求并不代表没有心愿。在苏东坡的苦苦追问下,卓契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倘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于是苏东坡手书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希望“契顺托此文以不朽”。
蒋理讲述寻找苏东坡的历程和发现
“这种超越功利的情义,恰是苏州文化最动人的底色。”这段被蒋理称为“岭海传书”的往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归去来兮辞》长卷上得到了印证。更富戏剧性的是,蒋理又觅得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苏州书法家彭年的一幅《临苏轼归去来兮辞卷》。这幅临摹长卷还原了东坡手迹的原始风貌:前为主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后为跋语——阐明此书为卓契顺而作。
仕隐之间的精神图谱
2015年移居苏州之后,虎丘是蒋理最常去的地方。正是在这里,他发现了苏东坡与苏州最隐秘的精神联结。
光影墅文化空间中的“雪泥庭院”,名字源于苏轼诗句“应似飞鸿踏雪泥”
“北宋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拜访虎丘,写下了《虎丘寺》等多首诗以作纪念。但这里真正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印象的,是先贤王禹偁。”蒋理说,这位三度被贬仍直言进谏的北宋名臣,曾在苏州留下勤政爱民的美谈,最终客死蕲州。在他故去之后,苏州人在虎丘建王翰林祠,寄托对他的敬意和思念。彼时的苏东坡,刚被赶出朝廷,远走江南之地。他渴望着京城有王禹偁这样的人,为苍生主持正义。同时,交织着委屈、愤怒、不甘的家国情怀,终于在数年之后,倾泻在了《王元之画像赞》之中,“三黜穷山,之死靡憾”“一时之屈,万世之信”。他在虎丘遇见了王禹偁,也唤醒了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己。
而陪伴苏东坡同游虎丘的退隐名士闾丘孝终,却让苏东坡在“点滴空阶独自闻”的清谈中,窥见了另一种人生可能。蒋理在书中写道:“如果说王禹偁如朝堂上的‘黄钟大吕’,而闾丘孝终则是江湖里的‘潇湘水云’。它们就是生命中的仕与隐、进与退、入世与出世、大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分别寄托于苏州‘二丘’,来与主人相见。王禹偁的刚直与闾丘的洒脱,让他顿悟人生的两种可能,最终熔铸成这位文人典范的完整人格。”蒋理说。
“岷峨书房”里,处处可见与苏东坡相关的书籍和物件
在蒋理看来,苏州处处藏着东坡密码和精神印记,“苏州人骨子里就有股‘东坡气’。”“苏东坡的一生对普通人来讲是很重要的精神财富:无论外在条件如何,都要实现心灵的自由与突破。而园林就是苏州人用太湖石、花木、楹联构建的精神迷宫,每个转角都在与东坡对话。”蒋理说,“从苏舜钦建沧浪亭到王献臣筑拙政园,他们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园林中重构精神宇宙,这正是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州实践。”他认为,苏东坡的精神在这个城市得到了最好的延续。这种退隐美学的集体选择,本质是苏州文人对东坡精神的千年呼应。“我确信苏州是一座‘兼容并蓄,诗书传家’的城市,也让我有了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想法。”蒋理说。
在光影墅文化空间,蒋理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蒋理还在书中勾勒出一幅跨越数百年的“寻找者群像”:明代诗人、苏州知府胡缵宗在虎丘兴建仰苏楼;明代江南巡抚周忱为东坡手迹《归去来兮辞》刻碑;明人在定慧寺“复刻”黄州定慧院啸轩纪念苏东坡;晚明昆山著名戏剧家张大复、清代江苏巡抚宋荦相继举办为东坡祝寿的雅集,开启苏州绵延300多年的寿苏之会;清代江苏按察使李彦章在定慧寺后修建苏祠和苏亭,刻下《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清代苏州府元和知县李超琼重修苏祠,并写就长诗纪念;晚清文人顾文彬、顾承父子购得东坡监制的古琴“玉涧流泉”,在怡园设下“坡仙琴馆”……蒋理发现,每个时代的苏州人都在以独特方式“寻找”东坡。
“《在苏州寻找苏东坡》不是我一个人的寻找,而是整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无数新老苏州人共同寻找苏东坡的过程。每个人能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找到不同的精神力量。”蒋理坦言。
( 苏报融媒记者 姜锋 实习生 乔益华)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