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6:20:00
□潘礼悦(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多地消费者投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陷阱:千元海景房实为渲染图、标注1.5米大床缩水至1米、退房被索80%违约金等乱象频发。从大理客栈的卫生乱象,到南宁“云端·江景”酒店的渲染图造假,再到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的“五星标识欺诈案”,酒店“货不对板”问题已从行业潜规则演变为社会痛点。(4月13日 《法治日报》)
虚假宣传绝非“艺术效果”,而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赤裸侵犯。无论是利用广角镜头夸大空间,还是用文字游戏虚构“温泉浴池”,此类行为已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真实宣传的相关规定。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五星标识误导案”的判决释放了积极信号:即便消费者已实际入住,只要宣传构成误导,平台仍需承担三倍赔偿。这警示行业,任何美化滤镜都不能凌驾于法律底线之上。
虚假宣传泛滥的根源,在于商家与平台的责任失守。一方面,部分酒店为争夺流量,将“照骗”视为低成本获客手段,甚至以“违约金”绑架消费者妥协;另一方面,平台对房源信息审核流于形式,默许“五星好评”混淆“五星级认证”等文字游戏。这种“合谋”导致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需自证宣传差异、承担鉴定成本,甚至因“未造成实际损失”被拒赔。长此以往,不仅损害消费者信任,更将透支在线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治理“照骗”乱象,需构建多方共治的监管生态。监管部门应建立酒店宣传图审核标准,要求平台标注“实拍”与“效果图”;司法机构需通过典型案例明确裁判尺度,降低消费者举证难度;平台则须强化信息审核,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建议的“采用精准分类标识”。当诚信成为行业共识,“所见即所得”才不会是奢望。唯有撕破“照骗”画皮,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拥抱“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