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4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素红 实习生 林永润
深圳滨海“艺述”湾区演出季第二部起源于大湾区的扛鼎之作——音乐剧《雄狮少年》,将于2025年4月11日至12日登陆深圳滨海艺术中心。这部以岭南醒狮文化为魂、少年逆袭成长为线的口碑之作,将以更精良的舞台制作、更饱满的情感张力,为大湾区观众献上一场热血与情怀交织的视听盛宴。
四年前,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以精良的制作和新颖的立意,掀起“国漫复兴”浪潮。如今,这一IP将以音乐剧的形式带领观众重温少年的追梦热血。
岭南根脉:醒狮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鼓声一响,雄狮即醒!”舞狮,这项承载着广府人精神图腾的千年非遗,在音乐剧《雄狮少年》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剧中,主人公阿娟从病弱少年到狮王的蜕变,不仅是个体的成长史诗,更是岭南文化“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浓缩写照。
舞台之上,传统醒狮的凳桩阵被解构重组:四组可移动桩阵时而化作市井街巷的烟火摊档,时而堆叠成象征巅峰的“擎天柱”,在多媒体投影、机械装置与光影特效的渲染下,将岭南水乡的市井烟火、高桩舞狮的惊险震撼搬上剧场,虚实相生的空间叙事,让观众既见岭南风土,更见时代脉搏。广东醒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伟斌亲自担任醒狮指导,将传统步法、狮头扎作技艺融入现代舞蹈编排,例如“高狮”动作的腾跃高度突破1.5米,挑战演员体能极限的同时,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非遗的震撼力。
音乐创作则成为另一突破。香港金牌作曲家高世章与作词岑伟宗这对“黄金搭档”,以20首原创歌曲为媒介,将醒狮鼓乐贯穿全剧,融入摇滚、山歌、抒情调甚至弗朗明戈元素。剧中《擎天柱》一曲,以密集鼓点模拟心跳节奏,配合电吉他嘶鸣,将少年逆袭的张力推向高潮;《木棉花开》则用粤剧拖腔混搭管弦乐,吟唱出岭南人对故土的眷恋。这种“以乐塑魂”的手法,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而是涌动在当代青年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湾区共创:跨域协作的舞台盛宴
作为地道的“湾区制造”,《雄狮少年》从创作到呈现皆彰显着粤港澳三地的深度协作。编剧张飞帆在保留原著电影热血内核的基础上,新增“咸鱼强夫妻创业史”支线,通过市井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大湾区代际奋斗的集体记忆。导演团队采用“双城工作坊”模式,深圳段侧重舞台调度实验,香港段打磨戏剧节奏,最终形成“热血不莽撞、煽情不滥情”的叙事风格。
演员阵容汇聚国内顶尖力量:少年阿娟由音乐剧新星方书剑与陈科铭分饰,前者以清亮声线诠释梦想的纯粹,后者用爆发式演技呈现底层少年的挣扎。李秋盟饰演的诙谐师父、陈沁塑造的坚韧母亲,共同编织出一幅大湾区市井百态图。为贴近角色,演员团队全程驻组排练,苦练梅花桩跳跃与醒狮步法,甚至磨破多套戏服,以极致敬业态度呈现舞台的真实感。
文化与公益共鸣,传递湾区正能量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通过“艺述”湾区演出季与“深港音乐剧创演工作坊”等核心项目,构建起“政策协同-资源整合-青年孵化-国际传播”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其中,50元公益票政策打破观演门槛,面向全年龄段开放,通过实名认证与限购机制实现文化普惠,仅仅数月就吸引众多艺术自然人走进剧院。音乐剧《雄狮少年》更是将在深圳开展主创见面会活动,零门槛邀请观众与主创人员进行面对面对话,深度解析醒狮文化在音乐剧中的创新表达,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筋骨中的热血基因。
2025年《雄狮少年》启动全新升级版巡演,携岭南醒狮走向全国。从湾区舞台到国家场域,这条文化破圈之路,正印证着:岭南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恰是大湾区发展的精神引擎。
本文图片摄影:广州大剧院 夏冬
编辑:陈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