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0:12:00
2007年11月30日,军人孟祥斌同志因奋不顾身救一位跳江女青年不幸牺牲,年仅28岁。2009年至今,他的妻子叶庆华自费为超过700名烈士寻亲,并组织多所高校学生绘制烈士画像。他们把烈士亲友的记忆碎片用画笔还原,帮助他们与烈士跨越时空“再相见”。
这么多年来,叶庆华一直在做一件事:搜寻资料,为烈士“寻亲”。她收集到了4万多名烈士的信息,成功帮助747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叶庆华:寻亲的每一天,都是在与时间赛跑,这样的故事有很多。王文兰烈士是抗美援朝牺牲的,当时他的母亲是非常反对他去的。但儿子说,妈妈,去前线作战是为了让我们翻身的农民能够守住胜利的果实。后面王文兰牺牲以后,他妈妈收到了王文兰烈士的通知书,一个农村老太太不认识字,但是唯一的心愿是能找到他儿子的墓和墓碑,这位母亲是带着遗憾走的。2019年我们找到了烈士的家人,当时烈士的嫂子还在,她就说了一句话,兰弟回来了。
一次机缘巧合,她又开始用画像重现烈士精神。叶庆华回忆,2020年,李长芝烈士的亲属请她帮忙找人给烈士画像。收到画像后,已经70多岁的李洪生才第一次“见到”父亲李长芝的模样。
之后,越来越多的家属找到叶庆华,希望也能有一张烈士画像,算是些许安慰。
在叶庆华的组织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的学生们纷纷加入为烈士画像的志愿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 王伟:第一批画我们总共画了6幅,那个时候是全国10余所高校共同接力开展的。很多的烈士亲属都80岁、90岁了,他们都在渴望与他们的亲人相聚,而我们现在做这项工作正是在与时间赛跑。
多数时候,王伟和志愿者们都会前往烈士老家,当面和家属沟通,去捕捉曾经的记忆,尽最大可能还原烈士的样貌。
学生潘宏宇去年暑假加入为烈士画像活动,目前已经画了14幅。在他看来,绘画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刻画眉眼之间,要反复琢磨、不断尝试如何把精气神画出来。
2023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专门成立“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由王伟担任负责人,并在创客中心腾出一间画室。
如今,仅安徽师范大学,先后有400多名志愿者为烈士画像,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还原了近500余名烈士的容颜,让他们与亲人得以跨越时空“再相见”。叶庆华说,接下来给烈士画像还会继续,同时会做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展馆和烈士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烈士事迹。
叶庆华:我们还会继续,只要烈士家属有需要,我们都愿意去为他手绘英烈的形象。我更希望与时间的赛跑,能记录一个烈士的故事,这就是我最想干的事。
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也早已不局限于还原烈士容颜,王伟说,他和学生会走进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添色补漆,还通过红色绘本制作,让烈士“活”过来、“动”起来。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 王伟: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给这些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的烈士来绘制画像,他们的家属都渴望再次见到他们年轻的面庞,这也是很多人等待了几十年的愿望。这些年我们不仅为烈士画像,也绘制了很多英雄事迹的故事绘本,去了很多中小学开展青春思政课,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去知道这些烈士,去知道他们的故事。
责任编辑:陈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