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8:45:00
4月15日,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情况通报,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三河市广告牌匾颜色禁令引发的免职风波,绝非简单的“红蓝黑”与“绿白黄”的色彩之争,而是一面照妖镜,将某些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照得无所遁形。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的是权力边界意识的模糊与民本思维的缺位,更暴露出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梗阻。
三河市的“广告牌匾颜色禁令”既无《广告法》相关法定依据,也未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文支撑,仅仅是因为“书记觉得俗气”,全市商户们就要被迫更改商铺匾牌颜色。这种将行政决策异化为“长官意志”的闹剧行为,本质上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更令人错愕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既没有听证程序保障商家知情权,也缺乏成本补偿机制维护经营者利益,暴露出权力运行中的程序黑洞。当城市管理异化为以“书记喜恶”为依据的“颜色管理”,这种简单粗暴的治理思维,与中央反复强调的“放管服”改革背道而驰。
廊坊市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的闪电免职,固然展现了问责决心,但这种运动式纠偏难以根治顽疾。基层治理中“一刀切”的痼疾,源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焦虑,也暴露出某些干部将“城市美化”等同于“视觉整齐”的认知偏差。要看到,类似“统一店招”的闹剧在全国多地反复上演,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决策追溯机制,将“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从纸面落到现实,用制度刚性约束权力的任性。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街道是城市的名片。商铺招牌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载体。从北京大栅栏的金字匾额到成都锦里的朱漆木牌,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城市记忆,无不印证着多元色彩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治理应当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让街巷自然生长出独特的烟火气与生命力。这需要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让城市美学回归生活本真。
三河市的这场颜色风波,恰似一记警钟,叩击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痛点。当城市管理不再迷恋“整齐划一”的视觉专制,当权力运行真正敬畏法治、尊重市场、顺应民心,我们才能迎来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讲规则又富温情的现代城市文明。毕竟,真正的城市之美,不在于招牌颜色的整齐划一,而在于万家灯火中各美其美的生机盎然。(张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