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42:00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人物名片
方晓红,湖南师大附中1986届校友,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分子医学院执行院长。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高灵敏度的生物医学分析新方法、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活细胞单分子成像和单分子水平相互作用研究、肿瘤标志物的发现与分子诊疗。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0多篇,获授权中国专利40多项、国际专利3项。
人物素描
从湘江到钱塘江,方晓红以“单分子分析”为钥匙,解码生命科学的奥秘。这个与微观世界对话的科学家,将分析化学的高灵敏检测精度推进到单分子极限。她的故事里藏着中国基础科研跃迁的密码。
初春的杭州,天气与长沙相近。“校友回湘”寻访组专访方晓红的那天,天空晴朗,气温舒适。在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方晓红和团队正忙着解码更多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我们的采访,从她在长沙求学的故事开始。
受益“另类教育”: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负担
20世纪80年代的湖南师大附中校园,不时飘荡着口琴声。正在读初中的方晓红,跟在班级合奏队伍里,快乐地吹奏着。
“我那时就是南郭先生。”方晓红笑着谈起往事:自己所在的班级是由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实验班”,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一门乐器。
方晓红说:“我们班是附中第一届‘素质教育实验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同一批老师教我们。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还有对教书育人的深厚情怀。”
在她的印象中,那时的老师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大家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知识也在不知不觉间被掌握了。
数学老师很特别。有一次,班级搞数学竞赛,有一道题方晓红因“非常规解法”而被判错。她找到老师争论,老师经过推敲,马上打了红勾,改判满分。
体育老师经常督促学生去做各种体育运动。即使到了高二以后,甚至学生自习时间,我们也会被喊去操场锻炼身体。
影响最大的还是化学课的“自由发问时间”。“老师讲课过程中,随时允许学生‘打断’,大家就自己的困惑,与老师和同学聊得火热。”这种开放氛围让她迷上化学,并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
“六年的学习生涯给我的人生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有身体方面的。”方晓红说,到了大学,自己的体育课经常是满分,还拿过多个比赛项目的冠军,学习也好,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标兵”。
坚持“长期主义”:将先进技术用于疾病的精准诊疗
1986年,方晓红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化学系,一举拿下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她前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深造。2001年,学成回国后,她先后主导和参与多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翻开方晓红的履历,“坚持长期主义”是最好的诠释。经过20多年的持续深耕,她在单分子分析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成果。
“我的主要研究工作,简单点说,就是要更好地了解在生命体系里,重要的功能分子是怎么工作的,它的机制是什么?一旦发生疾病,我们知道该用什么更有效的方式去干预。”方晓红说。人体由各种生物分子组成,从单个分子层面去研究疾病发生时一些关键分子的变化,理解疾病的起源和发展,能够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预防方案,这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大方向。
为此,她和团队从三方面发力,先是实现复杂生命体系里单个分子的信号检测,了解不同分子的行为和特性;然后利用分子的行为和特性,研究发现包括疾病在内的生命过程新机制;最后把这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用到疾病的精准诊疗中,造福患者。
在方晓红的科研版图里,每个蛋白质分子都是亟待破译的“摩斯密码”。虽然基础研究旅途漫长,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这是居里夫人的名言,也是方晓红的座右铭。
对话校友
长沙晚报:人工智能时代,现在的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新变化?
方晓红:怎么样找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然后长期坚持下来,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国家处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阶段,创新的信心和信念也很重要,建议年轻人更多想着怎么去创造知识,在思维上更加开放,更有批判精神和原创意识。同时,大家的寿命在延长,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不要急于一时,在紧张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长沙晚报:生物医药是长沙17条产业链之一,您觉得长沙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方晓红:我是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委员,除了经常回长沙开会还有项目合作。在生物医学方面,长沙有非常好的基础。长沙过去给大家的印象是一座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生物医药产业跟制造业有一些区别,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可以考虑给生物医药产业一些倾斜的人才政策,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汇聚到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