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股,拉响警报!外国投资者3月初以来抛售630亿美元!知名机构发声:逢高卖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1:53:00    

每经编辑:毕陆名

本周,美股三大指数震荡反弹,道指单周上涨2.48%,标普500指数涨超4.5%,纳指涨幅达到6.73%。不过,尽管美股出现反弹,但部分华尔街机构依然对后市不太看好。

美国银行称,最近的股市反弹将是短暂的,投资者应该趁美股、美元反弹时卖出。

另外,高盛表示,自3月初以来,外国投资者已悄然从美国股票市场撤出了630亿美元资金,高盛集团表示,其中最大的抛售方来自欧洲。

而摩根大通周五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股将是今年资金流出最多的资产类别,最被看好的资产类别是现金。也有分析师预计,美股仍将维持震荡,下周科技巨头财报将成为左右大盘走势的关键。

据新华财经25日报道,市场的短期稳定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深层的矛盾已经解决。FXTM富拓特约分析师黄俊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国内经济长期增长不均衡、贫富差距悬殊、超3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规模以及美股的高估值等此前被市场热情掩盖的危机再度浮现,金融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重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

美银发出警告:上涨只是暂时的

据证券时报报道,美国银行的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建议,在不确定性彻底结束前,投资者应该趁美股、美元反弹时卖出。

Hartnett和他的团队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上半年)仍然会在债券、黄金下跌时买入,在标准普尔指数/美元上涨时卖出。”Hartnett补充说,市场的“痛苦交易”表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下行空间。

报告指出,美元正处于长期贬值趋势中,而资金撤离美国资产的趋势还将延续。Moneyfarm首席投资官Richard Flax表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关税水平在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但要真正实现调整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问题在于这些关税最终会稳定在哪个水平。”

Ameriprise首席市场策略师Anthony Saglimbene表示:“市场只需要一点火花就能脱离低迷状态,预计美股仍将维持震荡,下周科技巨头财报将成为左右大盘走势的关键。”

当前,市场还在关注美联储提前降息的可能性。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如果特朗普政府激进的关税政策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他将支持降息。克利夫兰联储行长哈马克本周四表示,如果能明确看到经济走向,美联储可能最早在6月调整利率。

美联储下次会议将于5月6日至7日举行,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届时将按兵不动。根据CME美联储观察工具的数据,市场目前预计美联储在6月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接近60%。

美国经济基本面面临多重困境

从“硬数据”(消费、就业等指标)来看,美国经济状况似乎依旧乐观,统计数据并未出现明显恶化,如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以及非农就业人数整体稳定,但“软数据”(预期类调查数据)出现了明显走弱的情况,如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走弱、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回落。分析师普遍认为,在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快速减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8%,较1月预测值低0.9个百分点,在发达经济体中下调幅度最大。

华尔街普遍认为,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高盛于23日更新的预测显示,预计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0.1%,低于此前预测的0.4%。亚特兰大联储GDPNow模型预计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速为下滑2.5%,较此前2.2%的降幅或进一步恶化。而3月美国CPI同比仍达3.5%,形成“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组合。这一局面削弱了美国资产的吸引力,投资者开始质疑美国经济的长期韧性。

“全球投资者们对于美国‘滞胀’场景的预期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场,激发了市场此前对美国经济状况的种种担忧。”黄俊认为,市场投资者曾频繁表达过对美国经济状况的深层担忧,近期市场的不安通过“滞胀”这一因素显露出来,体现为美国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美债、美股同时下跌,形成“股债汇三杀”的局面。

一方面,美国政府化债压力较大。2022年以来,为应对高通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持续大幅加息,把美债利率重新推升至较高水平,政府债券平均融资成本也开始显著抬升,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开始逐步暴露。除了成本负担抬升,财政持续扩张下,美国正不断挑战债务上限的约束,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下调和潜在违约的风险。4月美债拍卖多次遇冷,市场对违约风险的担忧加剧资本外流。

另一方面,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或触发美联储“衰退式”降息,市场对年内降息3~4次的预期持续升温,“衰退式”降息反映的是经济基本面恶化,会对风险资产形成压制。市场金融资本将在美国与非美国家之间寻找再平衡,这将对以通胀、汇率、利率为核心的价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华财经、证券时报、公开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文章